当美军俘虏被问及为何会有如此离奇的罐头时,他们的回答让人意外——不怪我们,要怪张桃芳。
乍听之下,这似乎是美军的一种推卸责任,但对张桃芳有所了解的人都会明白,他的确有办法让对方神经紧绷。
张桃芳,江苏兴化人,家境贫困,小时候连饭都吃不饱,但家教却异常严格。他从小就对充满了兴趣,祖父的老火铳成了他练习的工具。他常常拿着这把老火铳,山里的飞鸟和奔跑的兔子成了他的目标。
其他孩子在泥巴堆里玩耍时,张桃芳却在埋头研究子弹和枪械。后来,当日本侵略者打进中国时,年纪尚小的他也没有闲着,早早就加入了儿童团,站岗放哨、传递情报。
张桃芳一直有一个梦想——当兵,参战。抗战时期,虽然年纪尚轻,他三次报名参军却都未能成功。然而,抗美援朝的到来为他提供了机会,他再度报名,这次终于如愿以偿。
最初,他作为一名通信员进入部队,然而枪法却差得令人失望。三发子弹全打偏,甚至连队里的战友都笑他是“神枪手转型失败”。但张桃芳不气馁,反而越被笑话越要练习。
他的步枪是一支缴获来的老旧武器,没有瞄准镜,后坐力极大,射程也有限,握在手里就像拿了一根铁棍。但他毫不在乎,每天绑沙袋练习臂力,借着煤油灯一遍遍地练习瞄准。这样的执着和努力,最终改变了他的命运。
不久后,部队调他去炊事班,他仍然没有放松对枪法的训练。每天,他都会趁着炊事之余跑到山里练习。经过无数次的练习,他的枪法越来越精准,最终获得了第一名的成绩,被调到了狙击小队,正式开启了他的“冷枪人生”。
冷枪冷炮战术,正是志愿军在上甘岭战役期间根据当时的战况创新出来的一种作战方式。面对美军强大的火力压制,志愿军没有选择硬拼,而是采取了逐枪击杀的方式。张桃芳恰恰是这一战术的执行者之一,他的精准狙击让敌人始终无法摸清他的踪迹。
上甘岭的战场上,张桃芳负责的区域是597.9高地的7号阵地,这个位置是黄继光牺牲的地方。刚上阵时,张桃芳也曾因紧张而发抖,第一次射击甚至没有命中目标,位置也因此暴露。然而,他没有退缩,而是迅速总结经验,第二次便稳住了枪口。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狙击技术越来越娴熟,逐渐成为了敌人眼中的噩梦。
张桃芳最著名的一次表现,是在一天内连续打掉三个美军炮兵观察员。敌方的炮兵观察员通常躲在高地后,通过望远镜指挥炮火,但张桃芳凭借着自己的精准狙击,成功摧毁了敌人的指挥系统,导致美军前沿阵地的火力大乱,仿佛失去了眼睛。
久而久之,美军的士兵开始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因为他们不仅不敢随便抬头,也不敢离开工事,甚至在上厕所时都小心翼翼,生怕一露头就被张桃芳的冷枪击中。因此,美军开始在罐头盒里方便,这一行为的背后并非是心理变态,而是由于极度的恐惧与应激反应。
这便是后来志愿军战士在战场上捡到的那些“粪罐头”的由来。想象一下,远远扛回一箱箱“战利品”,打开后却全是粪便,这无疑是一个极为荒谬又让人愤怒的情景。美军的这种行为并非恶作剧,而是出于极度的害怕。
在上甘岭战役中,张桃芳的狙击成绩堪称惊人,他共打掉了两百多个敌人,射出了超过四百发子弹。在那种极为不利的枪械条件下,这样的命中率,已经不是“神枪手”可以形容的,而是几乎可以称作“战场幽灵”。他总是悄无声息地出现在敌人不经意的地方,一枪命中,敌人却根本无法知道他是从哪里打出来的。
战争结束后,张桃芳并没有沉浸在功劳簿上,而是选择继续挑战自己。他参加了飞行员训练,最终成为了我国第一代歼击机飞行员。
从一个用老火铳练出来的少年,最终飞上了蓝天,这背后是张桃芳无畏生死、执着进取的精神。与其说他打的是敌人,不如说他是在与战争中随时可能夺命的恐惧抗争。
张桃芳用一支老枪,给敌人留下了连厕所都不敢去的心理阴影。那一堆“粪罐头”并不是屎,而是美军士兵面对张桃芳的冷枪时产生的极度应激反应。
张桃芳后来不怎么上电视,也不喜欢多说话。他干了很多事,但却很少提及。没有人给他写传记,他也从不主动说起。但如果你翻开抗美援朝的战史,他的名字一定会出现在其中。而他那支打了几十年的老枪,现在依然被珍藏在军博里,成为历史的一部分。